第7章 他曾经住过的地方-《文豪1983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啥?伟人?

    余切一听这话,感觉脑门都发热了,恨不得甩开所有钱立刻成交。

    张守任一看余切这个样子,心里就道完了完了。年轻人还是没有战略定力,别人一给了衣炮弹,余切就衣炮弹全吞进去了。

    “那你这房子要便宜一些才行,因为你要全价一次性付款,两万多块钱呢……哪里有这么贵的房子?”

    张守任还想帮余切砍一刀。“80年,乔公出访新加坡,回来之后就说要给自己孩子买一间房子,他都是讲的‘攒了一些钱,能不能买’——你这房子那么贵,就是顶天的大人物来了,也要囊中羞涩了。”

    户主寸步不让,而且说了自己苦衷:“中国去意大利的机票得一万来块,我到了那地方总得留点钱生存吧,两万一,一分都不能少了。”

    “真不能少了?”

    “一分都不能少了。”

    张守任拉走余切,到胡同口小声说:“你是非这个房子不要了?”

    “非这不可。”“为什么?”

    “因为他曾经住过这附近。”

    然后,张守任还是硬砍了一刀价。到房管所上证的时候,余切没掏钱,让户主本人掏的钱。

    “啪!”一张蓝色小证落在了余切面前。这就是初代的产权证,本来居民的住宅产权得到今年年末才能开始登记,因为这事儿涉及到了华侨的住宅,所以特此登记。

    余切因此成为了国内最早有房产证的一批人。

    再见了,意大利的叔侄们,祝你们在意大利能跑赢房子的通胀,不要沦落到于勒叔叔一样的结局。

    买完房子,余切手中就不剩什么钱了。这套房子还需要再做改造,现在没办法立刻住进去,它是两个院合起来的,拢共九个房间和两个园。要进行现代化的改造,是一个至少大半年的工程,而且销很大。

    余切只是把自己从全国各地收到的读者的信,从《十月》编辑部和燕大那边搬来了,张守任从自己家里面也搬了不少寄给余切的信。

    这些信装了足足快一间房。

    很多信上面都写着,“余切,燕京大学”或者“余切,《十月》”。读者们根本不知道余切住什么地方,这些信居然也能顺利到他的手上。

    见余切在燕京有房子了,张守任比余切还要高兴。他说:“你毕业之后,无论如何要来我们《十月》做一段时间编辑,我想办法给你解决户口的问题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